
建大Kenda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轮胎制造厂之一,除了自行车,它的产品也涉足汽车、机车、摩托车等领域。西方记者探访了其位于台湾彰化员林镇的工厂,那我们就紧随跑得快的西方记者共同见证内外胎的神奇制造过程。
1962年,建大在彰化设厂,如今总共有11个工厂(其中两个位于台湾),拥有1000名员工,仅台湾工厂每天就生产大约15000条自行车轮胎,再算上其他类型的轮胎,产量惊人。

朴素的办公大楼内藏乾坤,橡胶在这里脱胎换骨,从原料蜕变成轮胎成品。

走进厂区大门,目测从门口到车间的另一端得有一公里以上。员林厂不单生产自行车轮胎,不同类型的轮胎“起点”也完全不同。轮胎的制作工艺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密炼——胎面、胎侧等胶部件准备——轮胎成型——硫化——检验测试。

以原始形态抵达建大工厂的橡胶,学名“生胶”

接着混入二氧化硅以使其达到不同硬度,再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加入炭黑,添加其他材料则可实现轮胎颜色各异。

工人有时会采用多元混合法,再次处理时混入更多二氧化硅以使原胶达到理想硬度。

经过大型机器加热、碾压、成型


到这一步,原胶已经大变样了,按照规定尺寸裁成合适宽度即可进入下一道工序


这个区域是加工胎圈,通过机器调整使其达到精准的直径和圆度


钢丝通过穿线板出来,再和胶料同时穿过口型板使钢丝挂胶。请注意对比右侧裸露的钢丝与左侧裹上胶料的胎圈条。


接下来将长条的胎圈裁剪、成型,再到检测站检测圆度,检测通过即与其他佐料一同运送至“轮胎成型”工序。


胶料喂进挤出机头,并挤出不同的半成品部件:胎面、胎侧、三角胶条。上图为胎面的制作。

一系列的冷却处理后,胎面被卷成卷筒,层与层之间有粗布隔着,以防黏连。

车间的另一区域,根据不同的用途(30tpi、60tpi、120tpi,tpi指每英寸编织物线数,编织物的密度)为原料的两面挂上一层较薄的胶料,得到成品“帘布”。

按照轮胎的尺寸和造型将成卷的胎面切片。这些切片随其他半成品部件转运至成型区。

机器将各个部件组装成轮胎原型

扁平的轮胎等待成型


运往其他车间进行热处理

成型之前,轮胎的各层材料清晰可辨

首先被“撑”在这个大家伙上


再送进炉上高温定型

真正的手工工艺:每一条轮胎都靠工人的双手放进模具,成型后移出来检查,随后还会继续转移至质检处

QC会对每条轮胎的尺寸和重量进行检测,过关者则被打包销往世界各地。
建大的美国办公室负责北美区域的销售和售后,同时也是其最先进的实验室,其最新的轮胎产品研发于此,随后再由台湾工厂进行生产。
截至此,我们已经了解了外胎的制作流程,接下来将是内胎的制程,主要有密炼、过滤、挤出、按气嘴、接头、硫化、检验、包装等。

开篇的时候我们说过建大产量庞大,除了一万多条外胎,他们每天还生产五万多内胎……

加入补强剂混炼后,橡胶要再过一遍网筛过滤杂质,随便一点小东西都有可能穿孔毁了一条内胎。

过筛后送进机器

捣一捣

大块的橡胶经过挤压机变成细条状

从左图机器挤出的橡胶已成为中空的管状内胎雏形,随后进行冷却处理。



组装及裁切工序,首先是按气门嘴,流水线上机器一边打孔,工人一边徒手安上气嘴

裁切机按照特定的内胎尺寸进行切割

接头——工人将内胎接起来


堆积如山的内胎送往下一道工序


定型硫化

纯手工检测阶段——工人给每一条内胎充气,放置一段时间再检查气压。这个操作每天重复五万次,想想都要疯!


来两张全景吓傻你

通过测试关的内胎放气、打包,跟着外胎一同销往世界各地。所以,你是不是也有一条建大胎?